新闻动态

南京大学教授朱鸿鹄:啃下硬骨头你就站在科学最前沿 1966年,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开创性地提出了用光导纤维传输信息的构想,开启光纤通信元年。如今,光纤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传输介质。鲜为人知的
2021年8月24-28日,由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培训班”在成都举行。 本次培训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张勤、朱建军、王彦平、朱鸿鹄、胡伟、朱武、黄观文、胡俊、吕孝雷、朱星、林赟、裴华富、张巍、程刚、何朝阳 单位:长安大学、中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
2021年6月6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高层论坛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启动会在苏州市独墅湖高教区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基于地质钻孔
2021年6月5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第一届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在苏州市独墅湖高教区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召开。会议由分会党小组书记、理事长施斌教授主持。 分会秘书
2021年5月29日北京时间下午16:00,“一带一路”岩土、能源和环境在线研讨会(Belt and Road Webinar Series on Geotechnics, Energy and En
5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期间,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举行了颁奖仪式,我分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唐朝生教授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地球科学奖,这是该奖项成立以来地球科学
2021年4-5月,分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施斌教授团队将自主研发的高强度、耐高温特种传感光缆成功布设于3211 m深的川西甲基卡锂矿深钻中,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深度最大的多物理场分布式光纤监测孔,实现
2021年3月27日,北京时间上午10点,“一带一路”岩土、能源和环境在线研讨会(Belt and Road Webinar Series on Geotechnics, Energy and Env